Thursday, May 14, 2009

读书,为何?

最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,今天与同学阅读《升学情报》一刊时,蓦然瞥见以此为主体的篇章—《为什么要读书?》,顿时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,大伙儿便颇有兴趣地阅读,不时也深表赞同,同时更肯定了我的想法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文凭似乎成了通往理想目标的通行证。别看是那么一张极薄的纸,其作用可是无可限量,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如何度过。正因如此,文凭成了莘莘学子的追求品,而读书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获取文凭的主要管道。众所周知,读书能让我们汲取知识,自我增值,开拓视野。然而,时下学生读书,真的是为了自我充实吗?

马来西亚的课程纲要及其范围日愈广泛,学生被限定在若干年之内便得掌握好所学习的知识,并在官方考试中一一从脑里将之掏出。能掏得越多并越准确,便能成为学术上的佼佼者。这样一来,学生们素日就拼命啃书,认为多多益善,甚至囫囵吞枣,不经消化便往脑里塞。这样的局面让教育的最终目的彻底地被扭曲了。教育的原则不是德智体群美劳吗?为了一张文凭,学生甚至教师仅仅重视智,其他五项全置之度外。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才智,但品德与情商差强人意,将来又如何无社会各阶层人士打交道,又怎能立足社会呢?

马来西亚的学生,必须精通三大语言外,更有多项科目必须学习,而且有者是必选科。纵使升上高中后,学生能自行选择自己甚感兴趣的科目,但还有一些科目是无从选择的。为了考取佳绩,学生将教育局所规定的课程纲要牢牢地所在脑海里,考试时再把书本里的文字几乎一字不漏地“复制”,“粘贴”。虽是说读书须靠了解,并非死记,但何科不需非凡的记忆能力呢?学生领悟能力强,但记忆力就是不行,难道表示他的学习能力不甚理想吗?

再者,考试真的能评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吗?考试,需拥有充足的准备功夫外,更被许多外来因素左右着,譬如:当天的精神状态,身体状况,思维能力与精准度等。有些学生领悟能力较弱,需耗费较长的时间方能彻底了解课文,但是考试时间却无法做出调整,因此还未来得及做足准备便得进入考场。难道我们能否定它们的学术表现?这着实对他们很不公平。

分数,真的能评估一个学生吗?这句话已耳熟能详,甚至脍炙人口,但,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?家长与家长碰面时,无不谈起孩子的成绩,有谁会问起孩子的操行分?分数真的不是首要,为何家长还急着送孩子到处补习?分数既不能评估孩子,为何还会有精英班与后段班?明显的,人们还是重视着分数,分数低的学生将承受着被谴责或训斥的压力。或许父母是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,可是,在教训孩子前,先得查清:孩子是否已赴了全力?读书是否是孩子的专长?毕竟孩子不是读书的料,再怎么逼他也于事无补。这就等同于要不擅丹青的孩子画一幅栩栩如生的画,不擅音乐的孩子演奏乐曲,何尝不是强人所难?尽管如此,教育政策使得分数扮演独裁者的角色,让大部分人无法茅塞顿开。

正如《升学情报》中所说的:“当成绩标青的学生受访时,他们只是分享自身的读书心得,从未有人说过‘我非常享受读书的过程,它充实了我的人生’”。可想而知,学生并非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读书,似乎只是背负着无从推卸的使命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已在众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。书读得越多越好。于是,人人都努力念书,甚至立志取得学士,硕士,直到博士学位。这些学位都让人们煞羡不已,但学了这么多,是否全都能加以应用?若非如此,多年来的心血岂非付诸东流?况且,有一部分学子无法承受学习压力,甚至寻短一了百了。这就是教育所要看见的下场吗?智商高,情商却低,一丁点小挫折都不堪一击,这难道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吗?

学校有太多东西学习,成天一回家便是埋头苦读,但读的全都是学校课本,时事,语文及其他书籍一概不理。结果思维受到束缚,不能灵活应变,只会把课文输入与输出。将来又如何能随机应变,应付重大问题?

无可否认,学习固然是学生的职责,但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却孕育出不健康的学生一族。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,不是与他人比较,而学习也得依照个人的兴趣与能力,这样方能培育快乐的读书人,让学生不再视读书为苦差。(本篇纯属个人对读书之浅见 ^^ 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